在生命议题系列,我们已从从西方哲学起源开始,走入了哲人之爱;以法理视角探究“战场”上杀敌的正义性,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爱;经济学中个体爱情与婚姻的选择变量;IT时代移动互联网和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爱与美学创作的影响;从社会学视角看,阶级、环境、职业等因素如何影响的人的审美选择。
11月15日下午,在生命议题的最后一讲,梁中和教授带领大家,从人之死的最初发现与哲学的诞生,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希腊死亡哲学观,一神教、东方哲学与宗教的死亡观,死亡问题的现代消解与超越。思考死亡,面对死亡。
以下便是对本次讲座的回顾。

梁中和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西方古典哲学研究所所长。法国科学研究院“丕平研究中心”(Centre Pépin au CNRS)外籍合作研究员、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柏拉图传统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latonic Tradition, Trinity College Dublin)海外研究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谈论死亡,超越死亡——死亡作为哲学问题

《死亡的胜利》,小彼得·伯鲁盖尔
他者的死
我们今天的议题是谈论死亡,超越死亡,具体一点就是死亡作为科学和宗教的议题。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失去了记忆也失去了希望,
没有了局限,神秘莫测,几乎成了未来的偶像,
死者不只是一个死了的人,而是死亡。
就像对其全部说教均应唾弃的,
密宗教派的上帝,
将一切全都置之度外的死者
就是整个世界的背离与沦丧。
我们窃据了他们的所有,
没有给他们留下一丝色彩,一点声响,
这里是他的眼睛再也看不见的庭院
那边是他曾经寄予希望的街巷。
甚至连我们正在想着的事他也曾经想过,
我们像一群盗贼,
瓜分了昼与夜的宝藏。
这是博尔赫斯的一首诗:为所有死者感到愧疚。为什么他会感到愧疚?因为这个世界里所有他眼目可及,他思想所经历的,已经不能再发生了。这些东西那些去世的人本应该有,但是现在就像是我们偷来了这一切,好像是我们侥幸比他们多了的东西,所以博尔赫斯因为这种多了的东西而感到愧疚。博尔赫斯是非常敏感的一个人,这是他对死亡的一个表达,同时也是对他者的死亡问题的探索。
我们今天主要是探讨死亡这个事情,虽然这个事情严格来讲没有办法探讨,我们只有揣测。先来看两首诗。为什么要讲“他者的死”?因为这是我们一般来讲对待死亡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我们把死亡说成是别人的。但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不是他者的死,而是我们什么时候意识到了死亡和我们自身相关。
死亡作为结果:美猴王的泪
大家在西游记第一回当中会看到一个情节,它的原文是这样的: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西游记》第一回
就是说,突然有一天,美猴王意识到自己虽然很自由很开心,但是逃不出一个自然规律,它是天生地造的,就会有死亡。当它意识到了它会死,它第一次开始比较悲痛的哭。

《大闹天宫》,吃了蟠桃延长寿命的孙悟空
这也是西游记当中为什么孙猴子要去外面寻仙访道,他想要了生脱死。这个是宗教当中所给的,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全部都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只要有死亡就会有宗教问题,因为死亡逼迫所有人进行某种类似于宗教的思考。美猴王也一样。
我们后面看到,他有了本事之后,首先把生死簿勾出来,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之前有逼迫他的死亡焦虑,这种焦虑让他去求仙。最后它的寿命足够的久,是因为他吃了蟠桃,同时还得到了太上老君的仙丹。但是那些都只是一个线性的时间意义上的延续。
实际上我们发现,时间线性的东西没有办法改变命运,但是它会改变我们如何看待此生的问题。我们终于发现死亡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不再把它看作一个外在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会倾向于用分类来解决或者对待死亡问题。
死亡分类的意义:释家的看法
佛教当中区分了非常多的死亡。比方说命尽死,外缘死等等,然后还有9种横死的分类。
死亡分类的意义:释家的看法
寿命终尽之意。亦即丧失寿(命)、暖(体温)、识(心)三者,以致身体变坏之相。与生、老、病三者合称四相。经典中所载之死亡种类有多种:
(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举出二种死,即:(1)命尽死,谓性命终结而死。(2)外缘死,谓由外在之因缘而死。
(二)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举出四种死:(1)有财(或福)而寿命尽之死。(2)有寿命而财尽之死。(3)财与寿命俱尽之死。(4)虽有财与寿命,然遇恶缘而死于非命之死。
(三)玄奘译之药师本愿功德经举出九种横死(又称九横、横死九法、九横死),即:(1)患病不得医药而死。(2)触犯国法处死刑而死。(3)荒淫冶游,而为非人(恶鬼等)夺取精气而死。(4)火焚而死。(5)溺水而死。(6)为诸恶兽啖死。(7)从绝壁、山崖堕死。(8)毒死。(9)饥渴而死。又九横经中另举有其他九种死。
文字源自老师课件
分类能帮助我们了解死亡吗?我们在干嘛?其实就有点像是我们在收纳的时候,把所有东西分门别类放在抽屉里头。我们就觉得:好,这个柜子就是放死的,死就这么多种,我将来是怎么个死法呢?
我曾经问过以前一个学生朋友:你希望你在什么时候死。我们一样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分类。你对黎明、正午、夜晚的感受,你愿意在这个时候死,是和你对生命的感受直接相关的。
有些人会认为黎明死更有希望,有些人会认为在傍晚更能得到安慰,有一些人认为在正午更有力量。我们对死亡做的这种分类,只是折射出了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但是还没有办法企及它,没有办法达到死亡这个问题的解决。但是它可以让很多人暂时放下这个问题。
我了解了一种知识的假象,知道有这种死法,会让我们避免这些问题对我们的逼迫,以及和这些问题本身对我们的触及,这是我们经常用的办法,这就是知识的遮蔽。知识从来都不只是开启我们的头脑,很多知识是用来麻痹人的,很多知识是用来把那些问题掩盖下来,不让你去处理。
所以死亡的分类没有意义,但是我们要去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分类。分类意义在于让我们理智得到暂时的满足,以为我们了解它,无论它是什么,我们就安心了。但其实分类的意义极为有限,撕下标签就会看到死和生的重叠,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
临终关怀
生死它有可能是一体的。我有学生本来已经二三十了,还在说“祝我18岁快乐”。年年都过18岁,为什么?因为我们拒绝时间的增长对我们的逼迫,我们以为死亡在未来。这是非常好笑的一个幻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活了18岁,换个角度讲,同样的意思就是我死了18年。只是说我们更愿意说我今天活了18岁,你不愿意说:哇好开心,我又死了一年。没有人愿意这样说,但是事实上是这样。因此说你活了18岁和你死了18岁有差别吗?死和生的差别在哪?我们可以再去追究。
当然对我们所有人而言,一个非常切实的问题,就是在医学上的说成是临终关怀的问题。
在过去一般带有临终关怀的角色都是来自宗教,或者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来自于一些礼制礼法习俗。其实各地的规矩有差别,比方说有的地方认为临终的时候,其他人不能出声不能哭,因为这样会搅扰到逝者,比如说基督教这些会强调临终时在你耳边要念一些东西,给你念诵圣经中的某些章节。

电影《冬日之光》中的牧师与教徒
其实我们知道,人在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们的意识还是有模糊的活动,从脑电波也可以看出来,他的身体虽然不动了,但是他的脑袋其实还是有那么几分钟的时间。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哲学家艾耶尔(阿尔弗雷德·艾耶尔),他有一个很极端的理论,他认为所有道德的判断都只是词语的误用。我们不能够用有意义的词语表达我们应该怎么样。但就是这样一个哲学家,在他临终前7个小时改信了耶稣会。
我讲这些例子就是说临终这个事情是我们在现实当中都会去关注的,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会非常亲近的首次接触到死亡这件事,我们怎么办呢?就有很多宗教发明了一些东西。
各个文化中的慰藉之道
我举一个密宗的例子——中阴得度。他们相信我们会轮回,同时他们会鼓励我们尽可能的挣脱轮回,但是它又发明了一套中阴得度的理论,说我们只要按照这套流程来走,我们有可能超脱。这里头也涉及到投胎学的问题,投胎学不是开玩笑,是真的,只不过投胎学不是要用来投那些富贵人家,而是说尽可能的超出轮回。
临终解脱:“中阴得度”
临终中阴
1.死时现前的初期明光;
2.死后现前的续发明光。
实相中阴
1.业幻现前时体验实相;
2.初七;
3.二七;
投生中阴
1.死后镜相(中阴身、审判);
2.投生历程:胎门关闭6种、胎门选择,化生或胎生。
文字源自老师课件
在它的这一套过程中,只要在49天之内我们能够中阴得度,我们就能够超脱。但是如果你在临终中阴和实相中阴都没有得到超脱,你就要进入投胎通道。你只能做什么选择?就是尽量关闭所有胎门,实在关不上,眼看就要降生了,上师会给你念一串东西,让你尽可能投到好人家。
这么一套理论告诉我们,哪怕到了临终都有办法去解脱。因此佛教是非常体贴的。各个文明各个宗教都有类似的这套东西。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没有那么详细的临终关怀方法,但是它有一整套祭祀传统,这对人是非常大的安慰。
如果说大家有族谱,你会发现族谱上那一页,那一条线,就是人的一生,那就是一代人。当你进入到那里面的时候,你就会少一些惶恐,因为你只不过是进入到一个世界当中。所以为什么我们重视子女?是因为我和这个世界的线没有断,只要没有断,我就会觉得还有些安慰。所以不同的文化它会有不同的临终关怀。
“心理学意义”的多重面相
这就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游戏,我们要反思的问题是,这种类似于临终关怀的语言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安慰吗?还是它触及了某种根本的东西?如果要推广,那么是不是要引发宗教大战?
我有碰到过一个例子,一个基督徒去给伊斯兰教徒去做临终关怀。尤其在一神教中,这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争执。
我们如果已经发现了各个宗教之间的冲突的荒谬性,就不会再说哪个宗教才是真宗教,哪个宗教才是可以真正让人解脱的。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设计一套普遍的用于所有人的临终关怀?我们怎么设计这套话?怎么去慰藉人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去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这是我们现在可以去探索的。虽然现在不太有人愿意做这个事,觉得晦气等等,但是我觉得未来随着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家的需求和满足的层面越来越丰富,有可能就会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向。
临终关怀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而且是非常人性化的,是积德的事情。它能够帮助人们面对死亡这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人性化和心理学的面具背后是什么?科学给我们的是安全还是蒙蔽?未知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如果不能以宗教的方式,需要去探索某种科学,比如运用科学去延续生命,或者说让科学家来告诉我们如何改变基因就可以活150岁。人们这么执着于这件事情,但是为什么不保留一个未知?我们承认我们对死亡不了解,我们尊重这种意识,不去强行的做判断、做宗教法事、做一些逃避性的事情。其实你延年益寿就是个逃避,它不是真正的经历,不是真正的面对。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种未知,免除骄傲,承认这种无知,有可能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好的。这也是哲学能够在这个方面做的工作。哲学和宗教主要就是通过学习死亡和迎接死亡,来解除或者超越死亡问题对人的逼迫。
哲学与宗教:学习和迎接死亡
我举了两个例子。
哲学
“一个人如果经过终生锻炼,习惯于处在尽可能接近死亡的状态中,在临死时惊惶失措悲不自胜岂不非常可笑?……真正热爱智慧的人是仰慕死的,至少在他们看来不像其余人那样觉得可怕。”
——《斐多》67e
苏格拉底认为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不是说让我们活的时候就处于一个僵硬的死灰一般的生活。死亡是灵魂离开身体,那么什么叫做练习死亡、接近死亡呢?是说我们随时培养自己保持一个鲜活的灵魂的状态。我们应该随时意识到我们在过一种精神生活,而不只是肉体的生活,这会避免死亡对你的逼迫。一旦你进入精神生活当中,你的客体会消失。思想存在的奇妙就在于所有思想都是公共的,所有精神都是非私人行为。你说你是个人,这个没有问题,但你非要说你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了不起的个体,这个是胡扯。这是哲学要让人意识到的。你一旦进入到精神世界,你就已经是公共的,你所担心的那个私人的死不会发生。

《苏格拉底之死》,雅克·路易·大卫
我举个更简单的例子,任何一台你的电脑,当你在报废它的时候,这台电脑会非常的担心地说“糟了, windows不行了”吗?
一个硬盘没有资格为windows本身担心,我们人也一样。我们每个人其实是一台主机,是一个CPU,一个硬盘。所以哲学家会告诉你,不要执着于一台主机就报废,你只不过是作为一个精神的分享者不再发生作用了。但是你所经历过的一切的美好,你所担心过的一切的恐惧,你所思考过的所有问题,在人类当中会一直延续下去。作为一个智能体,人类从来没有生过,也从来没有死过。只要我们还是这样的生物计算机,我们就会保持windows不断的成型,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进步。
这也就是为什么轮回说是成立的,有一个词叫“再生人”,大家可以去搜,全世界范围内这种例子非常多,中国也不少。但是这些例子没有办法告诉我们内部的机制,就是我们怎么轮回。但你会发现,所有这些通灵、轮回,它所遵循的道理仍然是人间的道理,仍然是尽量做好事、做善人,尽量去爱,不要恨,尽量去积德而不要去作恶。这和我们后面看到的会有关系。
宗教
如果一名真正的基督徒在死亡的时刻眼前一片漆黑,那么这只是因为幸福的阳光过于强烈地射入了他的眼帘。
——克尔凯郭尔《基督徒在死亡的时刻》
这是一个宗教家的话。我们刚才说围绕中阴得度,你要盯着小角看,那个小角会放光变大,你就可以解脱了。基督徒则说,连光都不需要,黑的没关系。只要你足够信,那只是上帝之光照耀在你身上一时的黑暗,就连黑暗都可以扛过去。它是完全靠信念,靠意志。基督教也好,佛教当中的净土宗等等也好,它们的思路全部都是:你只要相信一个比你更崇高的力量,他就会成就你,只要足够坚信,你就可以得救。这是和你的信念相关。
所以哲学和宗教给出了两种思路,哲学通过理性让我们获救,不怕死亡,而宗教通过信念让我们不怕死。这是两个基本的思路。

电影《苦路十四站》,临终前领圣餐的仪式
死后世界的想象
同时,怎么让人们意识到死亡的严重性,一方面满足人,一方面教育人呢?我们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对死后生活的探索。
我们不知道死后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给它各种各样的形象、场所。
我们在地狱当中看到有些人在炸油锅等等,各种各样的人间的刑法。我们发明了一套东西,要补偿的就是人间善恶真正的实现,因为在人间我们看不到。我们相信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特别是,我们要让那些恶人在活着的时候就相信恶人有恶报。这个时候人们就会获得一种正义的补偿。哪怕你一生作恶还寿终正寝了,还是会有阴间的惩罚、死后的审判等着你,有各种各种各样的检测手段去检验。我们也会从中看到死的价值的另一面。

《地狱变相》局部,大足石刻
我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我们对于善恶、美丑、健康疾病的理解都是相关的。但究竟死是什么?我们一无所知。古代的儒家和道家与佛教的思路不一样,因为我们没有提出那么严苛的道德理论,把世界的一切都看作是虚无和无意义。儒家的核心思路就是“未知生,焉知死”。生和死相比,哪个更重要?生。儒家为什么不研究死?有些人说儒家很low,连死的理论都没有,你看人家西方有一整套理论,但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个误解。中国人是非常理性的,他比西方人其实更理性。
儒家发现,死是世间唯一一个我们没有办法获取的知识,因为死透的人不会回来。所以中国人老早就发现,而且在理论当中有记载。为什么中国人强调“未知生,焉知死”,不是因为生更重要,而是死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唯一的知识其实是关于生的知识,这个和希腊哲学是相应的。
宋明理学中讲,
朱子:“幽明终始,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
这句话就是说,你要先学会生,然后才知道死,而且死生是一件事情。你知道怎么好好生活,你就知道了怎么好好死亡。其实这是一个就像我们刚开始说的,你这一刻活好了,其实也就是死好了。
儒家对死有一种真正的知识和探索吗?其实他们不做探索。为什么?浪费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中国人不会去深入探讨死亡议题。因为不知道,我们可以管的就是安排我们现在的生活。
它其实是非常讲究生命内在的规律规则。儒家承认、面对死亡,就是通过生命的传递。不执著于自己这一生,而是通过生命的传递,哪怕说我们自己没有子女,我们也可以教学生,领养别人的孩子。
但是道家就不一样。
老子认为,我们变得有生机有活力,有3/10的几率,我们会趋于死亡,有3/10的几率。他把生死看到一起。我们来看一下严遵在《老子指归》中的解释。
四川成都市的平君街道就是用来纪念严遵的。他是成都有名的大道士。他每天出来算卦,挣够自己一天的伙食费,就关门毕业,回家看书写书,留下来这么一本《老子指归》。他在当中解释说:
严遵《老子指归》中的解释
道德神明、清浊太和,混同合一为一体,万物借以成形。形体所依托的,俊美茂盛,不见它的名字,起号叫做生。
生这种东西,不阴不阳,不可揣度,不可测量;
深微得不足以被称呼,奇妙得不足以被命名;
光明耀眼恍恍惚惚,没有形态没有声音;
没有状貌没有影像,动静没有固定方向;
漫游在虚空寂静的旷野,居住在一无所有的地方;
得到它便生,失去它便消亡。
文字源自老师课件
这个时候生的含义改变了,已经不是一个生物性或者形体性的生了。他的核心观点是,你越是执着于养生,你越是到处买保健品,死的越早,你越是渴望生,就糟了。你越是无为,就没有问题,他认为这是养生之道。
你今天多了1万块钱高兴,明天丢了个手机伤心,这就是死之灾。你做了这种分别,就会让生命脱离原本浑然的状态,而进入到一个落实的状态。一旦落了实就糟了,就会进入到一个损耗阶段。这是道家的观点。
我们对照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儒家认为生死作为人事本质上没有差别,道家认为生死作为存在的方式是有重大差别的。人文是儒家的强调,我们要像人一样活,要堂堂正正做个君子,而道家强调的是要自然,按照无为无不为的方式。
中国人在人文方面,往往是儒家,而遇到自然方面往往是道家。在儒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群居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性,而不是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性。重要的是你怎样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而不是你怎样作为一个有机体活在世上。而道家抓住的是,我们就要做放在山林中和猿猴没区别,放在草地中和兔子没区别的人。不分别,你就成为生生不息的大道本身。
所以说究竟死亡是不是自然?按照儒家来讲,当然是这样。但是按照道家来讲,自然就是生生不息。其实他们的思路都是一样,都还是倾向于生,而避免堕入死寂、贪婪、阴暗的状态。
现代人的处境
我们现代人的处境是什么?

图片源自网络
我们都知道要向死而生,但其实我们很少有这种机会。也就是说,现代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无所不用其极地让我们避免死亡问题对我们直接发挥作用。我们把自己投入到各种兴趣、各种知识、各种的游戏当中,一刻不停地让自己处于忙碌当中。充满焦虑。
这种死亡逼迫的焦虑,通过什么方式可以缓解呢?大多数人选择逃避,而不是超越。甚至大多数人连谈论死亡都做不到。这是我们现在的处境。也有人会说是我们文化好像是不太谈死的,是忌讳死亡。但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影响生的问题。所以我们会愿意在系列的课程当中去谈论它,哪怕我们开始谈论它,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因为有可能让我们意识到它和我们关系。
如果你在生活当中意识到你在回避它,那么它就会牵着你走。注意,我们没有办法回避它,只是说我们把它推后,把它掩盖。那么它会通过哪种方式表现呢?你可能会贪酒、贪色、沉迷物欲,这些有可能只是你恐惧死亡的一种方式,但是你意识不到。
当你真的能意识到这一点时,有可能你能够承认很多你看起来过分的东西,你会承认这种局限,你会承认自己的有限性,你会承认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事情可以做。这是有利于我们面对或者规划自己生活的。今天我要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