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无一不卷入了对古代战争夸张与神话化的描写,若祛除这些夸张、神话,中国古代战争究竟会是怎样的呢?决定战争胜负的多重因素与细节——兵种、装备、兵器、战术、后勤、地形、阵法等又有何种解读?11月6日,传灯人第16期,《纸上谈兵》的作者张明扬和大家一起纸上谈兵。
以下是对分享内容的整理。

张明扬
作家,历史写作者,现任梨视频副总编辑。曾著有《此史有关风与月》、《天命与剑》和《非常之人》等作品,新近出版《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
中国古代战争的神话、想象与细节
中国古代战争是怎么打的
我想先说说《纸上谈兵》这本书的缘起是什么。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说岳》这些演义小说,其中对古代战争谈的还是比较多的,我就对中国古代战争产生了一些启蒙式的兴趣。我们中国历史上的演义谈兵是很不靠谱的,在这些古典小说所建构的“平行世界”里,中国古代战争大约就是由“计谋”和“单挑”构成的。所谓计谋,像《三国演义》那样放了一整本书的火,火烧乌巢、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似乎三国鼎立基本靠火;说起单挑,就是像《说唐》那样有一群像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和罗成这样的顶级战将,打仗基本靠武将单挑,单挑赢的全军压上,输的全军溃败,打仗就和打擂台一样,后面那些兵就是啦啦队。
也许也会有人说,你为什么一直在说演义谈兵,演义谈兵固然是我们对历史的一个观察方式,那不是还有正史吗?《史记》《二十四史》难道不写战争吗?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从演义里来看战争?说的没错,正史上是写战争的。但关键问题是正史在战争这一块是惜字如金的,很多事都不说的很明白,比如说刘邦是怎么打败项羽的?《史记》大约就用了100字左右。
为什么我们的正史对战争语焉不详?我自己觉得有几点原因。第一,中国由文人写史,文人天生就是纸上谈兵,对战争非常不熟悉,甚至对战争是有点鄙夷的,而中国的武将大部分是没文化的,懂战争的人没办法把战争的知识传下来,有文化的人又不懂战争。还有一点比较有趣的原因是中国历史讲以史为鉴,要对我们的现实政治有参考作用的有教化作用。所以我们在描写一个国家衰败一场战争打败往往都是用一些道德化的方式去解读。比如打败不是因为武器差、战术不好,而是制度出了问题。我们往往是用政治来原因来解释战争的失败,特别是用某一个奸臣的出现某一个皇帝的荒唐暴掠来解释战争的失败。这个可能是文人不懂也不想去弄明白战争的原因。
所以中国古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这个问题。我是带着这个问题,带着这个兴趣去写这本书的。
我这本书有一个相对来说的重点,用武器和战术来分析中国战争。主要一个论点就是在古代中国,来自周边的军事竞争压力,往往会主动或被动的在中原王朝催生军事革新。比如明清长达20余年的大规模军事对抗,为明清两大帝国营造出一个研发装备和应用新型火器的绝佳竞争环境。而所谓的军事革新,我觉得是分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物质性的,也就是武器的升级,新武器新装备的诞生。比如说汉代出现了大黄弩等一系列弓弩的升级,我们的中原步兵为了对付匈奴骑兵,发明了很多远程的射击兵器。军事革新也是一个知识性的新战术的革新。比如胡服骑射长途奔袭战术、骑兵正面冲击战术、砍马腿战法等等。所谓的武器技术革新和战术革新其实不是割裂的,很多时候是相联系的,互相激荡,互相启发,技术革新促进战术革新,新式装备需要新的战术新的战法把潜力发挥出来,战术革新又对武器的进一步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冷兵器时代
冷兵器时代的主线是骑兵与步兵之争。我们的中原王朝是如何对付北方骑兵的。在冷兵器时代,对付骑兵有两个大的传统,一是用骑兵去对付游牧民族骑兵,所谓的“以骑制骑”,还有一个传统是用步兵去对付骑兵,“以步制骑”。
以骑制骑
汉武帝时代平城之战,汉朝惨败之后,我们就暴露出了我们中原步兵部队对付北方骑兵的一个重要缺陷,缺乏机动性,你慢人家快,很容易被别人包围,把后勤线切断,所以在汉武帝时代,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汉武帝天才地想到了一个办法,你有骑兵,我为什么不能也发展骑兵?汉武帝发展骑兵的一个筹码是什么?中原王朝发展骑兵跟游牧民族发展骑兵一个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性价比远远不如人家。养马就是他的生活。所以游牧民族发展骑兵的训练成本很低,养马成本也很低。而中原王朝限于地理环境和农业生活方式,发展骑兵是成本很高的,所以发展骑兵有一个很重大的前提,要有钱。而汉武帝他不缺钱,为什么不缺钱?因为我们之前有文景之治,在文景之治也就是他爹和他祖父的两个钱袋加上自己这三个钱袋的支持下,汉武帝开始在汉帝国境内养了大批的战马,做好了所谓的物质准备。汉武帝有了战马,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知道骑兵除了马之外,还有坐在上面的士兵。游牧民族骑兵天生就在马上长大。但是我们中原王朝的人都是农民出身,我们骑兵短时间内怎么训练成技术很高超的骑兵,其实技术要求是很高的,短时间内很难,就算掌握了,在技术能力上和匈奴人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汉武帝就在卫青、霍去病这两位亲信的帮助之下,创造出一个新的战术,骑兵正面冲击战术。我拿着长枪拿着刀,我不管我就冲过去,我跟你进行肉搏战,我跟你进行白刃战。除了人多以外,正面冲击战术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从政治体制上来说,中央集权的纪律性强于匈奴骑兵。他们打仗的动力从哪里来?靠抢靠打仗去拿到很多好处。所以匈奴骑兵技术很高,但是他们相对来说不愿意用这种搏命的方式去与战斗。会打架的怕拼命的。所以靠拼命战术汉武帝时代几次征伐匈奴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除了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的反击之外,李世民时代唐朝灭东突厥也是以骑制骑。唐朝刚立国的时候,东突厥当时可能是东北亚最强大的国家,当时有说法是唐朝为了统一中原,不惜向东突厥称臣,这是一个很有名的说法。为什么称臣?第一个政治上要争取时间来统一中原。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突厥当时的骑兵优势,动辄几十万骑兵的压力,对当时唐朝提出了一个很大的军事挑战。唐朝对付东突厥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以骑兵打骑兵。唐朝当时发展出了一支完全仿造东突厥的轻骑兵军团。在隋帝国时代,隋炀帝的时代,隋朝的骑兵的战术风格不是轻骑兵,而是重骑兵,重骑兵的好处是正面攻坚能力很强,但是速度慢,机动性较差。所以重骑兵的优势是去冲击步兵,但对付轻骑兵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唐朝有针对性地为了对付东突厥,我也发展出一支很强大的轻骑兵,当时甚至有个说法是以突厥为师。唐朝就凭借一支很强大的一个轻骑兵,运用闪电战战术,不停的连续作战,不给东突厥骑兵任何喘息机会,打败了东突厥。

骑兵
以步制骑
为什么会有步兵打骑兵?其实很简单,培养骑兵需要强大的财力。所以以骑制骑是一个王朝强大的时候才可以有的。在大部分时候中原王朝处于守势,还是用步兵对付骑兵。中原王朝的历代将领想出很多天才的想法用步兵对付骑兵。
比如汉朝,除了用骑兵跟匈奴骑兵打仗之外,弓弩得到了一个大的发展。步兵用远程的弓弩来对付匈奴骑兵。
后来南朝的刘裕用了一个很有名的阵法叫却月阵。前方先是很多战车,有很多弓弩,然后是长矛阵。背后是河,河上有很多船,打不过了,可以通过后面船走,要对付的是前方和左右的两三面的骑兵,但是因为河可能是有点半月半圆形的,其实没有三面那么夸张。更大的好处是可以输送援兵,以及把后边就保住了。据说刘裕就是靠着缺月阵,几千步兵大败北魏几万骑兵。

却月阵
以步制骑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打法,用武器。岳飞大败金兵的时候,有个著名的武器叫斩马刀,就是砍马腿。用大刀砍马腿说起来简单,但需要有很强的纪律性,因为骑兵冲过来,火星碰地球,其实是一个很可怕的态势,不能别人冲过来就跑,历史上大部分我们的步兵被骑兵打败,其实就是因为骑兵冲过来就跑了。
热兵器时代
热兵器第一个影响战争的节点,是在朱元璋时期,当时我们的火器发展到一个高度,发明了火铳,为了对付北方的蒙古骑兵,明成祖成立了中国历史上可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纯用火器的部队,神机营。
第二个高潮跟我们本土的火器没有关系了,西方的火器后来居上。满洲八旗骑兵的崛起,明朝的军事精英引进了西方更先进的火器,我们后来叫红夷大炮,红夷大炮一进明朝,就取得了大胜,当时我们又发明了什么战术?我们把大炮放在城墙上。我们现在也觉得很奇怪,把大炮放在城墙上需要想吗?需要发明吗?还真需要发明。火器刚发明的时候,其实是个野战兵器,他真没想到把大炮放在城墙上。
后来在皇太极继位之后,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历次战争中,满洲人发现红夷大炮是很厉害的,开始引进。到了明清战争的末期,清军的火器装备,无论是技术还是数量都不下于明军,甚至超过了明军。红夷大炮在刚出现的时候,是帮助明军取得了大胜,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很可能明朝被清朝灭的这么快,反而跟红夷大炮的应用有关。所以说一个新的武器出现,出现的时候可能是为了对付谁,但出现之后它的走向,就不取决于你的主观意志了。

红夷大炮
现场问答
Q:老师研究古代战争,一般会从哪些面向来切入呢?比如是会从自己比较关心的战争事件吗?
A:我觉得关心是一个维度。第二个可能比较重要的就是战术与武器革新比较有关的一些战役,一定是对中国历史是有一定影响的。
Q:请问在做战争时的整理时,中国的古典文献大多是有推翻前朝的后代所编写,史官改动部分较大,那么你是怎么确定其中的准确成分呢?
A:古典文献里其实对战争提的不是很多,所以相对来说,战争史这个问题没有政治史那么严重,除了胜负原因喜欢用意识形态来解释以外,还有一个蛮大的重灾区,我觉得也不是刻意的,中国古代写史的传统中数字数据都不是很精准。比如战争的规模动辄几十万大军百万大军,肯定是有水分的。这个水分究竟有多大?我们只能说尽量的通过分析,通过对比,通过一些对战争的合理的推测,大致确定一个范围,但是我觉得也没法很精确。我觉得可能分时代不一样,有的可能是特别大,有的可能没有那么大,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Q:那么对应的战术战略可性度高么,因为您先前也讲了大多被广知的战法是从演义而来的?
A:演义里的战法其实基本都是夸张的,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正史里面有时候会提到一些,但是语焉不详,其实一方面来说我们就正史里提到的一些线索,然后结合所谓的军事逻辑,战争是有逻辑的,通过一些逻辑推演,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来源,必要的推演,我们可以是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我们的后世的考古。
图书推荐

纸上谈兵
副标题: 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
作者: 张明扬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汉唐阳光
出版年: 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