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传灯人第18期,清华大学副教授严飞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穿透日常生活的表象,探讨和刨析了当下中国社会中金钱与现代生活间的种种现象与关系。
以下就是本期分享的回顾。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集中在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城市文化与治理,曾求学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著有《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学问的冒险》《城市的张望》《我要的香港》等著作。
悬浮时代:商品、金钱与我们的关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司空见惯的和金钱有关的事情。比如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消费的时代,我们的生产厂家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产品做得更加容易被消费者青睐,激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比如在化妆品主要购买者依旧是女性为主导的今天,彩妆的生产厂家除了提高商品质量和使用感之外,他们还会专门在包装上选择女性喜欢的颜色和造型,甚至在气味上选择女性最喜爱的芳香,并且请来非常好看的模特,实地进行展示。在今天这样一个特别强调外包装的时代,商家不仅仅是说要把包装做的特别精美,特别具有一种文创的感觉,同时还要给这个产品赋予很多文化的意义。
在我们今天的消费时代,人们购买的已经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一种外在的包装,一种外在的消费符号。我们在奢侈品店门前一眼望过去,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拎着一个大大的购物袋,在每一个购物袋上面都印着一个他们奢侈品牌的大大的LOGO,并且一定要把 LOGO展现在外面,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牌子,这些大大的LOGO其实就完成了一次炫耀性的消费。同时LOGO背后它所承载的或者说加持了很多的文化的符号象征意义,会更被消费者所认可,从而进行一次奢侈品的消费行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钱是不是我们时代的上帝?我想分成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做分享。
从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
首先我想从商品拜物教这样一个社会学的术语出发,和大家谈一谈金钱在其中所扮演的一种神秘的但是又独特的作用。在《资本论》当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拜物教是揭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的一个神秘性的基本工具。到底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当中,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一种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非常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就把商品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
大家听了这个定义,也许会感到非常好奇。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购买的商品,它只是一个事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怎么就变成了一个神秘的工具,而且可以去揭示整个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它的这种神秘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还要从商品的生产方式说起。劳动生产的一个最原始的本质,是满足生产者自身的一个需求。我去种地,我种地所收获的粮食就供给我自己和家人吃,是一种自我的自发的回归人类本性的一种产物。在这种意义上,商品就是我们人类劳动的产物,这样的劳动是完全私人的。
到了商品经济的环境当中,人们的劳动就不再是一种私人的,只为自己和家庭,我们劳动所获得的产品,所生产出来的这些产品,它有了交换的一个属性。人们在进行劳动的时候,生产出劳动产品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考虑自身的需求和目的,还必须要考虑整个市场一个需求。只有商品被卖出去之后,它的生产者才会获得收益,并且通过这些收益再去购买其他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和商品。如果商品可以获得一个非常良好的口碑,它的生产者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更多的收益。
在这样的一层意义上来讲,商品的价值体现的就是一定生产方式当中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或者是说生产关系,不仅是存在于所交换的商品和商品之间,而是人们在生产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它包括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存在的诸多的关系。
比如我们在观看网红直播的时候,看中了一件衬衫,我们就下单购买,购买之后无形当中就进入了成百上千的生产关系当中,这里面有老板、员工,布匹的销售者、生产者,衣服背后棉花的种植者、采摘者,如果棉花是进口的,可能这里面还包含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所有的这些生产关系,其实最后都体现在我们付款支付的这一个非常简单的行为当中。所有人在生活当中,其实不会注意到商品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最后收到货以后,商品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外在的形态。这件衬衫好不好看?实不实用?我花的钱是不是物有所值?
在整个购买的过程当中,商品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被悄无声息的遮盖了起来。我们每一次的购物行为都被简化成了物与物之间,物与金钱之间的一种交换。换句话说,不再是商品生产者支配了商品经济的运作,而是商品经济反过来支配着我们商品生产者。
社会对于物的评价便直接决定了对人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的售卖者会不断采用噱头式的宣传和推广,来提升这一件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的购买者来讲,他们会更加喜欢去买不同类型的奢侈品,通过奢侈品的消费,来提升自我的社会认同。
商品拜物教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货币拜物教,人们对货币的一种崇拜,通俗来讲就是拜金主义。拜金主义的核心当然是金钱。那么什么是金钱的本质?
这里想举两个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一个实验是请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一起在纸上画金币,来自穷人家的孩子往往会把金币画得特别大,远远超过来自中产或者富裕家庭的孩子。第二个实验是去验证金钱的万能性。实验者把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是实验组,一组是控制组,实验组就让他们用手先接触钱,然后再把手伸到冰桶里面,控制组不接触钱,直接把手伸到冰桶里面。这项实验发现接触钱的这一组的耐冻性,要比没有接触钱的这一组增加一倍之多。换句话说,金钱就如同吃药一样,至少在心理层面极大的缓解了人们对于疼痛的一种知觉和感觉。反过来其实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当我们花钱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觉得心痛肉痛,这背后是一样的原理。

在马克思看来,金钱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理性量化工具,会把所有的物品全部圈进商品的范围之内。在金钱出现之前,物与物的交易关系必须用复杂的倍数关系来进行处理。每一件东西一旦成为商品,便立刻取得了以金钱为标识的售价,它和其他商品之间的一个高低之分,马上换算成了商品价格之间的一个高下,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的一目了然。物与物之间的交易比例也会被转换成金钱的数字关系,就很容易被固定下来。当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作一件件标记了明确清晰价格的商品之后,就必然会用价格来绑架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被价格所包围,被价格剥夺了欲望的自主性。我们到了商店里面,特别是到了奢侈品商店里面,会去买这种标价相对来讲比较高的商品来呈现自己的一种独特性,来体现自己在社会上一种特殊的社会地位,这样子的话人们就纷纷的拜倒在金钱,或者是说货币的脚下,体现出金钱的一种神秘的力量。
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就引述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金子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这样一种使黑的变成白的,美的变成丑的,使灵魂深入天堂的一种力量,这样的一种金钱的力量,到底会对我们个人,对于我们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带来一种怎样的影响?在万能的金钱面前,我们又应该做何选择?
悬浮时代:人们前所未有渴望短时间内获得财富自由
来自德国的社会学家齐美尔讲了一句非常有名气的名言,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梁之上的。
受到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一个影响,齐美尔对金钱的异化功能也有深度的研究。在他的《货币哲学》里面,齐美尔明确指出,金钱是一种纯粹的交换方式,将金钱本身当成目的人际互动就会变得更加精于计算,更加工具化,获得金钱货币,成为人际交往的一个直接的目标。任何人之间的互动中的很多的个性和情绪、情感就完全被消除,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冷酷无情,就事论事,精于计算的一种实际的生活方式。
金钱到底如何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呢?首先我觉得第一种改变是导致个体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在过去的传统的生活形态当中,人和人之间会有彼此相互依赖的一种关系,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惠互利,互相帮助。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货币的经济的只谈金钱的生活当中,人们已经逐渐开始不再依赖确定的人,而是只依赖自己和自己的财产。过去我们常常说谈钱,伤感情。如今的流行语却变成了谈感情,会伤钱。
第二种改变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没有人情味。过去我们因为人们独特的一种个性而交往,今天我们交往更多会因为对方的一种职业交往,不再去思考这些职位背后每一个人的个性,我们会更加在乎谁占据了这些职位,特别是那些高端的管理层的职位,人们会更加去巴结和依附占据这些职位的人。在金钱经济的一种现代性分工当中,人们的个性化就开始慢慢地消失在这些职位背后,似乎连每一个人都因此变得可以互相交换,利益输送,人也变得失去人性的一部分,变得更加的专业化,功能化,没有差异化。现在生活当中的许多事物,比如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外貌,甚至我们的爱情,都可以通过货币来衡量,甚至交换,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因此变得非常陌生,以至于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只有计算没有关怀。
卢梭曾经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人生而自由,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们往往只记得前面这句,却不记得卢梭后面的一句话,自以为是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放在今天讨论的金钱是不是我们时代上帝的这样一个语境当中,好像如果我们拥有了大量的金钱,我们就可以自以为是,可以操控一切,但实际上却是被外在的名和利所操控。

对于今天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加速时代。什么叫加速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一列高速前行的公交车上。这列公交车不断的加速往前走,人人都非常的渴求在短时间里获得财富的自由,获得一种社会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在机场火车站能看到很多教我们如何在短时间里聚集财富的这样的社会成功学的书籍,好像仿佛我们掌握了这一些独门秘籍,就可以在第二天早上起来以后就变现,获得一种社会的成功,获得很多金钱的奖励。
在今天这样一个不断的追求社会成功的加速时代,大家可以再去联想一下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当一列列车不断的加速,速度足够快的时候,车轮就会慢慢的从空中飘浮起来,变成一种悬置的状态,飘在空中没有根基,看不清未来,有期待,有欲望,但是期待和欲望没有办法实现。
在一个金钱、权力、利益受到过度重视的社会当中,就会时刻存在着一种危险,以不合法的手段去达到社会认可的目标。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社会成员,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穷人家的孩子会把硬币画得比富人家的孩子更加的大。当整个社会不断强调,以金钱作为成功的标的的时候,这些人对于金钱就会更加的渴望。但是另外一方面,当社会的基层的民众、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获得均等的社会资源,缺乏向上流动的通道的时候,在这种机会上所出现的不均等,极易导致社会出现一种失范的现象。今天的中国社会功利化的趋势也日趋严重。对于金钱和权力的一种追逐,对于成功不加掩饰的一种炫耀,都已经悄然间演化成了一种社会的戾气。比如瑞幸咖啡,通过财务造假来不断的圈钱,还有长春长生疫苗这样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背后其实正是这一把看不见的金钱匕首正在屠杀社会的良心。
伦理道德对市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金钱的追求往往容易导致人们陷入到一种对欲望沟壑的填补当中。这种追求其实几乎没有一个终点。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以个人生活满足为目标,当生存条件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会最先想到的是保证自己的一日三餐正常起居这样最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求。但是当生存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就会去追求享受型的消费娱乐休闲等等。在金钱可以满足这些需求以后,追求更好的生存,更奢侈的消费,成为自己追逐的一种目标。在这样的一种对于金钱、权力与权益的追求当中,那么就会逐渐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就丢失了自己最原始的初心。由于拥有的太多,无形当中又因为害怕失去,反而会变得更加的脆弱。
道德的追求,在现代社会当中由于没有办法被物质量化,而显得有些虚无。什么是追求道德?是别人对自己高尚品格赞赏时的一种满足吗?还是对于无法得到的物质利益失去时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我想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道德追求,不是对于沽名钓誉式的一种假清高,也不是对于外界因素难以控制时的一种妥协。个人对于道德的追求应该是一种自我内在的要求,不以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超越了对于金钱与名利的追求,是一种更加崇高的生活状态。
在今天的一个加速时代,悬浮时代,金钱本身是没有好与坏的价值色彩。如何得到如何使用金钱影响着金钱本身的一种色彩。比如说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就主张个人对财富的一种追求,可以给整个社会福祉带来一种提升。

在《道德情操论》的开篇第一章当中,亚当斯密就明确的提出,无论人们认为某人怎样自私,当中总是明显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并且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亚当斯密认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种天然的本性,会有一种强烈的道德关怀和自我的一种约束,会利用自己的自由,追求社会公益,把源于人的一种同情的利他主义情操,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基础和动机。
正是因为亚当斯密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市场经济的一个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伦理道德的约束,因为人类的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在终极意义上是没有办法分开的。道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始终约束着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市场主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他人的幸福,考虑整个社会的正义、公平等等其他的因素。所以如果仅仅只是把市场经济当成是一种只讲利益驱动,只讲经济效益,只讲拜金主义的一种行为,似乎只有钱才是真实的,道德良心这些已经失去作用。这些其实都是对于市场经济的一个极大的误解。伦理道德对于市场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一个现代性的世界当中,我们不要活在一个只有金钱观的世界当中,希望大家都可以做金钱的主人,不再为剁手还是不剁手焦虑,不要陷入花呗这样一种系统性的困境当中。金钱是不是我们时代的上帝?它当然不是我们时代的上帝,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金钱本身没有好与坏的价值色彩,我们要如何用,如何看待金钱,如何正确的使用金钱,才是我们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一个终极的归宿。
观众提问
Q:老师您好,现在流行说,先实现“财务自由”,再去追求“诗和远方”。但在实现财务自由的漫长过程中,赚钱这件事,本来是手段,最后却变成了目标,把以前的目标,以前的“诗与远方”给淹没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挣脱这个现实的铁笼呢?对于金钱这个工具到底该如何面对它呢?
A:我们如何去摆脱现实的铁笼?我想讲一个例子,不一定是和金钱有关系,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叫做内卷,特别是在我们大学学校里面,大学生不断的通过这种方式去追求绩点的最大化,通过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大一会疯狂参加很多的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社工的经历,大二就会不断的增加绩点。怎么刷绩点,比如和老师套近乎,课上积极发言,和助教搞好关系。本来是3000字的作业会写到5000字、8000字,以增加老师的印象。大三就主动申请参加老师的课题研究,增加老师对自己的印象分,这样保研的时候就会增加很多的成功的可能性。我的一种做法是既然大家都在卷,至少让大家进入到一种真实的世界当中,我会带着大家一起,去做都市新蓝领的这样的一种课题研究,让他们接触到真实的世界,接触到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阶层,他尽管是在卷,但是它通过这样的一种社会实践,他可以真实的认识到这样的世界,然后慢慢的会在他们心里摘下一颗种子。
Q:既然金钱带给我们这么多的苦恼,难道没有了金钱,我们依然活在以物换物的年代,存在的对于利益的追逐就不存在了么?大家为了各自的收益依然会有很多道德上的问题。金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产物,但金钱带来的问题,我认为没有金钱的产生,这些问题依旧会存在。
A:确实,如果没有金钱,这样的问题还是依旧存在。所以马克思就明确的提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其实黄渤有一部电影叫做《一出好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一帮人旅游陷在一座孤岛上面,实际上大家就会进入到一种原始化的商品的交换过程当中,之后他们就发明出用扑克牌作为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它就替代了金钱的功效。
Q:您认为对于大部分挣扎在温饱方面的普通老百姓是否还应该有道德方面的期待和要求呢?或者说是否应该降低对他们的道德底线或者善意期待值呢?
A:对这一个问题,卢梭明确的提出我们要教育人的一种悲悯心、慈爱心和良善心,那人的本性当中是有良善的一面和幽暗的一面,我们要通过不同的制度建设来不断的发挥人的良善一面,来限制和约束人的幽暗一面。这样的一种良善,它不仅仅只是依托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大家还处在一个相对来讲不是非常温饱的时代,我们依旧可以努力的做好一个人,把最基本的一个道德的准则维持住,保持住一个做人的最基本的底线和尊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Q:从很多城市00后的状态来看,物质上多能满足,似乎不如上几代人进取,他们是否会成为低欲望社会的转折点?
A:我倒不觉得我们的00后是低欲望的。我反而觉得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人们还有很高的一个欲望和期待,对未来的一种向上的期待。今天的年轻一代,他确实在勤奋的方面,没有之前的80后70后60后勤奋,但是他们的创新性,他们的创新力,他们的国际视野,他们对科技的掌握会比前面几代更加具有敏感性,所以我们对00后这一代应该充满着一种期待。我们没有进入到低欲望社会,他们这一代人有前进的一种欲望和动力。
“看理想”相关音频节目链接
严飞
社会学家一样思考:重新审视你习以为常的生活
https://shop.vistopia.com.cn/detail?id=E4ExI
推荐图书

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作者: 严飞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社: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0-11
社会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社会运作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摆脱“理所应当”的思考方式。
清华大学社会学家严飞,以沉淀百年的经典社会学理论作地基,从构成社会的秩序与人性出发,探讨和理解当下中国。从社会学家的专业视角,视察最普遍、热门的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世界。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揭示背后的社会问题。以七位社会学奠基人的经典社会学理论,结合30多个案例现象与分析。让读者了解社会现象的核心本质,同时理解其中的社会学规律。带领读者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穿透生活日常,观察人性的幽暗与良善,理解社会秩序的构成与意义,培养独立思辨的品质与勇气,从理解社会蕞终走向理解我们自己。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钱颖一,学者刘瑜,作家郝景芳推荐,媒体人梁文道作序。
★ 一本写给每个人的社会学通识书——清华大学热门全校公选课主讲教师、看理想APP社会学第一课《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主讲人严飞作品。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故事,切入生活场景,以通识理论带你思考社会,用考察经验感受社会冷暖。
★ 7位社会学奠基人经典理论,带你解读30个你身边场景现象及问题——“手机上,如何相信陌生人?”,“办公室,996何时停止”,“电梯里,外卖小哥在哭泣”,“深夜里,双十一剁手开始了”。这些你熟悉的生活场景,背后藏着怎样的社会学问题,而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们的沉淀百年的经典理论,又是如何可以解释并预言当下的。
★ 理性批判,感性共情,面对社会的真问题——社会学常对生活中广为接受的信念与日常实践常常报以批判。一针见血地穿透社会运作的基本逻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用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于其中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世界。
★ 收获一个更清晰、立体的中国社会图景——以田野调查、干预实验的故事分享,观察和理解社会秩序的构成与意义,理解人性的幽暗与良善,让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社会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