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五年后的某个傍晚,当我们再次坐在家门口的湖边,喧嚣的人群散尽,平静的湖面洒满金色的落日余晖,你忽然问起,希望自己身处在哪个过去的时刻。我们会自然想起这个被喧动的鼓声,此起彼伏的助威声和令人心潮澎湃的音乐交叠的端午午后……2021年6月14日,麓湖龙舟节的龙舟竞技场,来自五湖四海的麓客一家老小齐上阵,51支龙舟队伍如离弦之箭蓄势而发,湖岸边上万名观众齐声呐喊。就像是从旧纸堆里翻出来的崭新一页,古老的节日传统在我们的湖乡新生。
当初为了组织队员劳神费力的你;来回驱车200公里只为赴训练之约的你;不惧年长,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在龙舟上击鼓鸣号的你;用稚嫩的小手奋力拨浪冲锋的你;站在岸边为每一支队伍鼓劲的你……每一个深入其中的你,在那个时刻变得鲜活起来,成为“传统”之下掷地有声的细节。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因为“乡俗”的重塑与延续,即使相隔遥远的时空也能彼此呼应,透过这些共同经历的事,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刻,总能看到彼此熟悉的样子。
当我们谈起麓湖龙舟节,我们谈论的是什么?


今年是蒲琦第一次参加麓湖龙舟节,一“上马”就当上芸集组团龙舟队的队长,而她的介绍人依旧是“弯大爷”。
初识这位她口中的“大爷”,还是在1年多以前,“那时候刚刚决定买房,我们跟麓湖组团邻居加了一个群,弯大爷也在里面”。当时对方给她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无与伦比的热心和行动力,“他对组团里大家伙的事,特别特别地上心,有什么东西都惦记着往群里发。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社区里有这么多社群活动,他就带着我们去参加。”尽管当时群里的大多数人,还是完全陌生,“说是邻居,其实最多就是网友,最开始其实没怎么当真。”可就是一次次的线下活动,大家你来我往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蒲琦也在期间感受到共创活动中饱含着的心力与诚意,不自觉地被邻里们的心意打动。“人都是有感情的,熟悉了感觉就不一样。”

● 热心的“弯大爷”(右一)早已成为新老麓客参与麓乡共创的引路人。
至于具体怎么不一样,她也说不上。反正今年她从“弯大爷”那里听说麓湖龙舟节开始筹备之后,立马自告奋勇报名成为“芸集最燃队”的队长,“不是因为我比别人厉害,就是考虑住得近、方便给大家提供训练服务”,蒲琦坚称,在这支15个人的年轻队伍里自己并不重要,“就是组织组织、协调协调,力所能及地帮大家跑一跑腿,你可以理解成一个机动岗”,另外,“顺便也给队伍拍拍视频、剪预告”,至于这次比赛目标,“快乐,快乐最重要。”蒲琦说。


● 引导大家参与龙舟训练,为大家训练提供各种服务,是队长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因为一次次遇见,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我们的故事得以开始。

说到龙舟节的传统强队,“他们沧龙队挺厉害的”,这是邻居们的共识。作为上一届的冠军队伍,来自汀院组团的邻居李欣林自己总结说,“我们队的法宝主要还是团结。”2018年年底刚买房,李欣林就组建了汀院业主群,“别说的那么正式嘛。就是我拉了一个邻居群,就为了大家一起沟通交流、享受生活!”
春有采茶、夏有戏水、秋有野炊、冬有温泉,日常培养出的邻里感情,让今年龙舟竞技活动的消息一发布,报名的人就挤满了李欣林的微信。“他们中谁身体好、常锻炼、谁有时间训练,我都知道。”

● 2020年第二届的龙舟竞技中沧龙队夺冠,成为首支赢得冠军奖杯“大力神桨”的队伍。
虽然沧龙队今年最终以0.26秒之差与“大力神桨”失之交臂,没能卫冕成功,“但这不算什么”,身为沧龙队领队的李欣林表示,“过程比结果重要,团结比卫冕重要,快乐比荣誉重要,聚餐比训练重要。”

● 2021年麓湖龙舟节龙舟“激战”现场。
而聊起之所以能从之前的“一号种子选手”手中夺过冠军奖杯“大力神桨”,来自浔岭组团浔龙诀队的队长谢忠说,“去年我们组团也是只有零点几秒之差错过冠军,今年大家上下团结一心,就是憋了一口气,一定要夺冠”。
为此,他们在此前制订非常规律的训练计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所有队员按时前往训练,在整个龙舟训练期间已经形成了习惯。“如果有一周没训练,大家都会感觉有点不适应。”

● 今年的龙舟节沧龙队以微弱差距与“大力神桨”失之交臂,浔龙诀队最终夺冠,“龙舟精神”继续在大家手中接力传递。
作为运动爱好者的谢忠,为了更好地指导训练,和邻居一起专门从网上找到教学视频,把队伍训练过程录成视频一一比对,以此纠正大家的动作。同时,他也很明白团队分工的重要性,他将筹备工作细化,小到服装和队旗设计,大到根据队员特点拆分的小组训练,他都专门找到有经验也有时间的邻居专门负责。
甚至,在活动现场的观众区他们还专门设置了“浔岭大本营”,把队员的物资和子女都集中在一起,由专人托管,让队员们可以全力投入龙舟竞技。“而且因为大家的亲属都集中在终点位置观看,所以每次划到终点的时候,总有一种回家的归属感,让我们的干劲很足”,谢忠说,“全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对这件事很上心,能赢得比赛,氛围真的很重要”。

● 龙舟竞技现场的“浔龙诀托儿所”,让队员们可以更专注的投入竞技。
来自云镜组团的镜攻队获得了本次龙舟竞技的第三名,这支队伍从从第一届名次垫底,再到第二届进入前六,每一年的成绩都在突飞猛进。连续参加了三届龙舟角逐的云镜邻居谭浩总结的秘诀依然是“齐心”。他们专门把前两届的活动视频找出来复盘,发现每一年最大的变化是队员们的动作配合越来越齐整,"训练当然也很重要,但默契和齐心才是制胜的关键。”

● 获得今年龙舟竞技前三甲的队伍(左起):沧龙队、浔龙诀队、镜攻队。
说到云镜的邻居们是如何培养默契,“就是平时我们也会组织夜跑之类的集体项目,平时大家就经常在一起训练体能”,除此以外,他们还专门给自己的队伍设计了一个"IP形象”,彩虹色的衣服和头套,代表着我们队伍年轻的活力,以这个形象设计的队服他们从去年一直穿到今年,“明年我们还会继续穿”,谭浩说,“一方面是出于绿色环保的考虑,可以节省每次活动产生的不必要的开支,但更重要的还是一种精气神的延续”,对这支队伍来说,队服也有了一种传承的意涵,“就像一个精神IP一样,将大家凝聚在一起,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凝聚与齐心,这或许本就是我们参与龙舟竞渡的本意。

“你要是说龙舟节,我可就不困了。”在一个工作日的午休时段,本次龙舟节“五彩龙之队”的队长蒲建,跟我们谈起为龙舟节筹备的相关工作,就开始滔滔不绝,“因为组织活动就是这样,相比一帆风顺更多的是繁杂琐碎。”

● 蒲建所在的“五彩龙之队”成为首支由邻居们自发开启训练线上直播的队伍,让更多人有机会融入龙舟竞技的节日氛围。
2020年,第二届麓湖龙舟活动正处在最如火如荼的报名阶段,蒲建所在的五彩林堤组团突遇危机,前任队长主动卸任,新队长的招募通知发了近一周,仍无人响应。“就是觉得我们不能不参加。”蒲建果断请缨当上队长,队伍迅速组建了起来。今年,蒲建又带了两支队伍前来。
“因为这个事,它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自2019年麓湖邻居共创第二届“渔获节”至今,龙舟竞技项目一直都是以组团为单位、以龙舟代表队为参与主体、以水上运动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活动。



● 参与龙舟训练的部分龙舟队伍在训练时的合影。
这也意味着,“从筹备组队到训练后勤,小到座板软垫的尺寸大到临场战术的部署,都需要大家参与进来。说白了,站在这支15个人的龙舟队伍背后的是我们273户组团邻里。”

● 五彩林堤的组团志愿者贝妈正在给五彩龙之队做视频直播,这次五彩龙之队的视频和直播,几乎都是她发起和完成的。
“但是做这些事,也算是为了我自己。”在蒲建看来,做社区建设、办组团活动,“是麓湖提供给我们一个在事业、家庭之外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蒲建说,“当邻里不再只是一个物理距离上的概念,它就将变成一种近在咫尺的创造型资源,其中裹藏着的巨大能量,甚至可以为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认为这个能量转化的公式也异常简单,两个词一个意思,“是一种情怀,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共创”。

在今年的麓湖龙舟节开幕式上,群舞表演《生命之源》是其中的一个亮点节目,舞台上的麓客们用自己的表演点燃了观众的热情,成功带动起现场的热烈氛围,让人印象深刻。

● 《生命之源》作为开幕式舞蹈,成功点燃现场观众的热情。
“麓客艺术团的团长唐文婷、副团长易曲和舞蹈部部长张俏担当了本次开幕式的导演工作。而开幕式上这支代表水文化的祭祀舞,是由唐文婷携手专业编导策划,由书韵墨舞队在专业舞蹈老师的指导下排练,为龙舟节开幕式度身定制的一支舞蹈。其它的开幕式节目,也都是各个社群提供的。有些平时就打磨得很成型的节目,现在稍加改编就能上场。”

● 麓客艺术团副团长易曲(右三)在麓湖龙舟节开幕式现场。
作为麓客艺术团的发起人,罗文涛在谈起为这次龙舟节开幕式筹备节目时,眼里闪动着喜悦的光芒,“我们麓客艺术团的团长和部长们在龙舟赛的共创阶段就参与了开幕式的策划,我们希望无论是一个由爱好者组织的社群活动,还是一个社区广泛参与的大活动,其中无论是共创者,志愿者还是参与者,都能感受到共创的快乐和成就,这是我们文化的基石。”

● 开幕式上的太鼓表演也由居民和共创者们一起完成。
8年前成为首批麓客,同时也是麓客社群初创会长之一,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罗文涛相信,共同的文化对家园建设至关重要。“但要达成文化共识,仰赖的是系统对个人价值的关照。”她强调说,“就是让身边每一个有想法的人,都能找得到人、办得成事、做得了主。”
近两年来,在麓湖公园社区党委的引领和社区居委的支持下,麓湖社区基金会、麓客社群联合会与麓湖议事会一道,从制度层面不断摸索,珍惜每一个邻居提交的每一张申请表。“让每一个邻居都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社区共创”。

● 龙舟节拥有一大批志愿者队伍,他们同样也是家乡文化共创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我们的节庆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就像今年的麓湖龙舟节,无论是特色原创的开幕式还是振奋人心的龙舟赛,无论是缤纷有趣的岛集还是多元的民俗活动体验,麓湖居民都是其中绝对的共创主力,“无论他们是台前还是幕后,让大家在其中都能获得成就感”,罗文涛说,“因为这才是麓湖最终成为每个人的家乡,取之不尽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潜能”。

历时10天的节庆,其中仅龙舟竞技就汇聚社区内外51支代表队、670名龙舟队员,吸引上万观众现场观战。负责本次龙舟节的全面统筹工作,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理事褚军坦言,“今年的龙舟节规模虽然预计会有不少增长,但是实际规模还是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 围坐湖岸助威呐喊的观众。
那是2021年3月7号,褚军清楚地记得,2021麓湖龙舟赛正式启动筹备——“没错,那时还叫龙舟赛不叫龙舟节!”最初制定的活动计划,“是搞1天、最多2天。”然而随着活动消息传出,报名表格如雪花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很快我们就发现,一天活动盛不下这么多人”,应对变化、迅速调节,“我们就与社区内的其他共创公益伙伴一起讨论,把社区内的一些成熟项目嫁接进来,全力丰富节庆内容”。然而随着活动升级,褚军和其他志愿者们的工作量也开始猛增。

● 龙舟节的共创团队与共创公益伙伴一起讨论龙舟节节庆内容的细节。
“尽管有了前几届的活动经验,流程环节顺畅了很多,但最忙的时候还是一周七天有五天晚上都被占满。”在一家企业就职,平时本就事务繁忙的褚军,晚上还得专门抽出时间来组织团队开会,尽管如此,褚军所在的共创团队,全程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开放包容,广泛参与。既然邻居们都来了,那做好组织、办好活动就是我们的责任”。

● 褚军(左二)正在和共创团队一起讨论各项流程细节。
这正好与麓湖龙舟节最早的发起人范体惠提到的活动初心有关,“我们最早在创想这个节日时,首先想到的传递‘麓湖知己,天涯比邻’的家乡精神,因此龙舟竞渡孕育而生,我们希望在构建家乡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健康的因子,就是我们在共创公园城市的同时,也共建起邻里的公共意识和公民意识。”

● 接连不断的共创会议,最大范围地保证了邻居们的想法和建议被听到,被采纳。
这份希冀被龙舟节的共创团队进一步具像化,“因为龙舟节它不仅是一个节日、一场狂欢,更是一次文化重塑、一次精神归乡。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可只要一想起小时候和朋友们一起,在田野里、河边上玩耍的经历,那种美好开心的特殊情感一下子就都回来了。”童年的记忆塑造了一个人对理想生活的想象,也构建了麓客们共怀的愿景——“用这一双手造一个家乡。”

今年是成都哈密尔顿麓湖小学第一次组织学生参加麓湖龙舟节。11支队伍参赛,最终由麓小全能王队摘得少儿组冠军头衔。

● 在龙舟竞技场上激战的“神兽们”。
“其实,无论结果如何,对于麓湖社区和孩子们来说,这次龙舟节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理事,同时也是成都哈密尔顿麓湖小学校长的黄丽娟说道。首先孩子们身体力行,“学习了传统文化、参与了社区活动、参加了社会实践”,而麓湖社区,“则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路上,向前走得更进一步”。

● 黄丽娟校长(右一)为在龙舟竞技少儿组夺冠的麓小全能王队颁奖。
历经8年建设,如今的麓湖社区,在黄丽娟看来,人文氛围已然成熟,“然而大多数的共创机会却只是面向成年人”。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参与社区生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学校参与麓湖社区基金会发起的‘构建儿童友好社区计划’,首期活动就是组织儿童议事会,孩子们在议事会上发起社区环保议题,我们发现孩子们其实极具解决问题的想象力”,我们也将尝试与社区活动深度链接,让孩子们也能在共同经历中彼此凝聚。
“这次比赛中,有一幕深深打动我”,黄丽娟说道,那是在龙舟激战中,一个孩子在划水时不小心将桨板掉落,”他马上下意识地就用手去划水,那一刻,我相信孩子的心里充盈着的,一定是满满的集体荣誉感”。

● 桨板掉落水中坚持用手去划水的孩子,让现场观众无不感到动容。
奋斗中收获的信心将在未来陪伴着孩子们前行,“明年龙舟节,一定会有更多麓小的孩子们组队、报名、参赛”。
今年,麓湖家园的运营服务伙伴湖山文旅,也是第一次以赞助方的角色参与麓湖龙舟节共创。了解、融入、共创、赋能,是湖山文旅总经理、麓湖游艇俱乐部总经理侯炜为这次共创给出的关键词。

● 得益于服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创,才呈现出这样一场难忘又激动人心的家园节日。
“在日常社区生活中,我们需要了解居民的需求,对内赋能,而在活动共创当中,我们发挥自己的职能优势,为活动提供奖品和餐食服务,同时也组建自己的龙舟队与居民们同场竞技”。通过共同的经历,深度融入社区社群,“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用服务和产品向更多游客传达麓乡文化,在一点一滴中传递对家乡的热爱和情感的温度,以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表达我们参与麓乡共创的决心与信心。”

无论是刚刚成为邻居的麓客新人,还是麓客社群的“老将”,抑或是麓湖家园的其他同麓人,无论他们在麓湖龙舟节里扮演的是参与者,是执行者,是协同者,还是志愿者,当谈起龙舟节的筹备时,每个人的感受都如此相似,尽管他们在过程中的经历并不相同;在谈起共创的家乡传统时,每一件事的原委都如此迥异,但它们初心又如此统一;私域与共创、个人与集体,一对对看似互相矛盾的概念,正被湖水润物无声地化解开来。其中的玄机说来简单,只不过是我们对于美好的家园未来充满幸福的向往。

● 龙舟竞技的开幕式现场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向往是近乎本能地趋向,而前行则需要你我携手的力量。这里有制度先行者的苦思、社群活动者的热情、组团带头人的专注和无数志愿力量的帮忙,麓湖家园的建设离不开所有这些心血浇灌,须知唯有在荒原上共创共建,才能在春风里共治共享。

● 现场观众争相触摸代表家园精神传承的“大力神桨”。
从居住者到建设者,身份的转换需要全新的释义。是文化在其中纵横捭阖,无论是主动组织还是被动参与,于线上交流还是在线下互动,共同经历、培养情感、营造氛围、达成共识,共创的路上,每一个人的种种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打造精神与生活双重层面上的“家乡”——我们的命运共同体。



向所有参与本次麓湖龙舟节共创的麓客
致以最真挚的感谢!
排名不分先后,贡献不分大小
主办/
成都市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
四川天府新区麓湖公园社区
承办/
麓客社群联合会
组委会/
褚军 | 蒲建 | 范体惠
袁琪 | 黄柯 | 李乾锋
曾彦怡 | 谭浩 | 罗宇淳 | 周峰亦
共创公益伙伴/
成都浪速赛艇俱乐部
麓湖议事会 | 麓客艺术团
成都哈密尔顿麓湖小学
成都万华新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湖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麓湖·A4美术馆 | 麓湖游艇俱乐部
麓湖·天府美食岛
成都麓湖商业发展有限公司
成都麓生活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麓湖水城景区
成都清源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共创组团/
麓湖公园社区:
琉璃溪岸 | 天玑幻影 | 水晶溪岸
汀院 | 浔岭 | 天星月影 | 琥珀瀛洲
云镜 | 长滩 | 芸集 | 隐溪岸 | 蓝花屿
五彩林堤 | 玥港 | 云龙荟 | 沄洲
芸台漫汀 | 白玉台 | 麒麟荟 | 香林堤
沚院 | 云树 | 澜语溪岸 | 麓坊中心
麓山国际社区:
长岛 | 云堤曦岸 | 帕萨迪纳 | 茵特拉肯
麓悦江城:
麓溪半岛
共创社群/
麓客雅集会 | CHEER UP麓客拉拉队
麓山业主舞蹈队 | 麓客非洲鼓社(筹)
麓客神秘团 | 麓客童心绘 | 湖边食堂
怒放乐队 | 麓客烘焙社 | 麓客童悦社
麓客手工社 | 麓客电影会 | 麓客靓舞会
麓客书画社 | 麓客社群志愿队(筹)
黑糖吉他社(筹)| 麓客少儿街舞社(筹)
麓客潜水社
共创志愿者/
阿清 | 安静兵 | 蔡松柏 | 曾小兰 | 陈江
陈楠欣 | 董铭瑶 | 方新毅 | 傅湘云 | 高洁
何晓丽 | 匡宇鹏 | 李国强 | 李清 | 李思恒
李雨婷 | 林东平 | 刘德森 | 刘铭 | 罗双
罗湘 | 马秋燕 | 毛彬 | 倪博扬 | 冉金莎
饶锡英 | 任垚霖 | 唐书勇 | 滕颜玉 | 王剑雄
王甜 | 邬星雨 | 吴健祥 | 吴兴柱 | 鲜淑珍
向佳丽 | 肖罗婷 | 谢钰斌 | 杨茂清 | 杨媛媛
叶婧 | 张成洪 | 张生 | 张婷婷 | 张纬
张玉 | 赵依依 | 钟非蓉 | 周莉 | 周田
蔡煜寒 | 周波 | 黄旭 | 张进 | 李海梦
王小婷 | 罗津晶 | 李雪冰 | 刘荟琳 | 刘文逸
刘紫荆 | 罗丹 | 骆薇 | 彭采奕 | 彭莉钧
邵小钥 | 余灵馨 | 张涵子 | 张力义 | 宙如
黄富婷 | 郭颖 | 李佳 | 秦春伟 | 陈冰洁
陈韵 | 夏夕乔 | 张茹 | 葛婷婷 | 王嘉萍
骆梅 | 簟秋 | 赵璐 | 雷小琴 | 任思羽
苏文军 | 孔晓萌 | 刘雅楠 | 李佳静 | 何冰
涂智春 | 刘建琳 | 晏鹏 | 杨顺青
协作单位/
织言企划 | 凡響好鼓 | 蘑菇市集
高兴品牌 | 成都大脑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成都一帧定格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二十四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四川图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成都助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四川吉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成都有座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成都咕呖广告有限公司
自由火视频拍摄团队
成都优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成都巴蜀川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媒体致谢:
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 | 中国日报 | 中国改革报
四川电视台 | 四川日报 | 成都日报
成都电视台 | 天府发布 | 界面新闻
新浪四川 | 腾讯新闻

CREDITS
高兴品牌 | 视觉设计
大脑壳文化 | 摄 影
一帧定格 | 视 频
有座山文化 | 文案及新媒体表现
*文中部分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