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share 媒体报道
论坛回顾 | 江维:社区基金会是激发在地活力必不可少的引擎
2022-12-01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以下简称“2022年会”)11月22日-23日在江苏常熟举办,主题为“韧性发展 勇毅前行”。点击阅读原文,回看平行论坛的精彩内容。


本文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江维女士在2022年会平行论坛“协同行动 共谋发展——社区基金会的成都实践”上的演讲整理。成都社区基金会是如何出现的?党委政府是如何推动的?成都社区基金会具有哪些特点?在社区发展治理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未来又该如何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在本文中均可找到答案。


*江维女士在平行论坛进行主旨演讲《成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与展望》


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天现场只有不到50人,但我知道线上有很多朋友在关注这场论坛。首先,我对金牛社区基金会承办,成都共8家社区基金会联办的社区基金会行业交流论坛表示祝贺!对现场和线上参与论坛的朋友表示欢迎!


其实,成都第一次社区基金会的论坛起始于2016年,距今已有6年。成都社区基金会从出现到发展共经历了
“初相识”、“再相遇”、“终相见”的过程,现在到了“又出发”的起点。很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做过程梳理和发展展望。



01

初相识:

 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概念和基本趋势


社区基金会的概念:促进在地发展

是社区基金会的典型特征


基金会的概念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它的发展历程很短,社区基金会的历史就更短了,最早的社区基金会是1914年的美国克利夫兰社区基金会,它到现在仅有100多年。社区基金会跟其他如红十字基金会、环保基金会等行业性基金会相比,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区别也是社区基金会的典型特征,是在地化。我们这个社区基金会通过各种渠道把钱集聚起来,渠道可能是接受捐赠,也有可能是投资挣的钱,但是目的不是像个财主一样把钱抱着,而是要把它花出去、花好,用于促进在地的发展。促进的对象不是某个领域,不是某个特定人群,也不是某个行业,而是当地的区域。金牛区的社区基金会促进金牛区当地的发展,武侯区的社区基金会促进武侯区当地的发展。成都市的社区基金会定位是在区级层面,跟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逻辑完全对应。

根据魏娜老师、陈俊杰老师的研究,美国的社区基金会有以下几种模式:社区信托、慈善企业、社区领导者。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实际上社区基金会的模式非常多。


全国社区基金会发展态势:

遍布东西南北、类型多样


从全国来看,第一家社区基金会当仁不让的是深圳的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这家基金会对桃源居社区发展促进非常大,但是它的定位是在社区层面。深圳市基本上是在社区层面建基金会,上海社区基金会的多数定位在街道层面,成都的社区基金会目前为止还是在区级层面。截至2022年4月,全国有218家社区基金会,分布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宁波、鄂尔多斯等城市,应该说遍布东西南北,但是发展最好的还是深圳、上海,两地社区基金会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0%。根据发起力量不同,社区基金会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居民主导型、混合发起型。上海和成都多以政府发起为主,居民主导型的典型是蛇口社区基金会,蛇口社区基金会的美誉度非常高。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有资助型、运作型、混合型。理论上,社区基金会应该是资助型,是资助当地的伙伴(执行类社会组织)去做事情,但是由于当地伙伴们的力量不足,所以有的事情还不得不由社区基金会亲力亲为。


支持设立发展社区基金会的上位政策:

高度重视、指向明确


2017年,民政部印发的《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明确把培育和发展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作为重点。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首次提出社区基金会的概念。成都能够把社区基金会写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正是有了中央文件的支撑。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重磅发文,明确了社区基金会的功能,并且支持设立社区基金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需要激发全社会所有的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的力量,这种支持力量除了党委政府,最大力量应该是各种类别的基金会。社会治理共同建设除了政策支持,精神激励以外,需要资金投入,需要用一整套机制充分激发社会活力。社区基金会是激发在地活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民间引擎,这也是社区基金会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


02

再相遇:

 成都市对设立社区基金会的推动


成都设立社区基金会的社会基础良好


成都很早就有区市县级设立基金会的探索实践。梳理国外国内发展态势,以及国家政策之后,就说到成都社区基金会的启动;说到成都社区基金会的启动,就一定要说到我们希望作为“母鸡”的“锦基金”。早在2011年,当时成都完全没有社区基金会的土壤,锦江区为了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门成立了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简称“锦基金”。在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成立前,成都社会领域的基金会仅此一家,别无分店,非常孤独。

 

在社区基金会“头生子”出来之前,成都就有大量的社区基金实践。很多社区在慈善总会名下挂了社区基金,玉林东路社区等社区是第一批探路者。

 

大量专业的社会组织把业务工作的主阵地落在社区。成都在推社区营造的时候也是秉持这一理念,成都的社会组织和社区的结合度非常高。以疫情防控为例,我记得2020年开始的时候,全国很多其他城市社会组织的人被关在家里出不来,成都的社会组织却在各个社区热火朝天地跟社区一起协同抗疫。当时,其他城市的人很好奇,就问成都的社会组织,“你们怎么可以出来到社区去帮忙的呢?”其实在成都,社区如果发生了疫情,社区会第一时间就通知社会组织:“你们赶紧来,我们都是伙伴。”我们(社区、社会组织)就是一家人,不是你们和我们的区别。成都社会组织的天然优势就是以社区为土壤。

 

成都社会组织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化发展。2016年成都第一届“603”社区基金会研讨会的题目是“社区营造以及社区基金会”论坛,把社区营造和社区基金会两个题目放在一块儿来谈。那个时候做论坛的用意,打个比喻是在做社区基金会“备孕”的工作,生孩子要把环境营造好,把生态营造起来。当时没有疫情,一个小小的酒店会场,层层叠叠的人,好多人都是站着听。当时的氛围,我现在想起来还非常激动。我们每年都会举办“603”,就是专为成都的社区基金会不断的营造共识和培育生态。


要做社区基金会,需要专业人员,专业人员缺乏就要先培养人,如果没有专业人员,那么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市民政局通过购买“锦基金”的服务,每年举办不同类型的人才培育项目,如“育苗计划”、“再相遇”等项目。目前成都全部社区基金会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603”的学员。这些举措不仅仅是把秘书长或者是从业人员培育起来,而用社区营造的思维,把这个领域的所有力量联动起来。以这次论坛举办为例,不是某一个社区基金会单独行动,都是联合行动,协同发力。


成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激励措施


在政策推动方面,2017年“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提出“探索设立社区发展基金”,到《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三年计划》明确提出“支持成立社区基金会和发展社区微基金”。成都这五年基本上是按这条路(社区基金会+社区微基金)在前行。每家社区基金会都孵出了“小基”,即把“社区微基金”看成简易版的社区基金会,同样能够开展筹资、动员、培育、支持行动的工作,财务、信息公开等等均由社区基金会代劳,总体支持。


2018年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委社治委3家联合发文的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文件,再次提出“条件成熟的区市县要探索建立社区基金会。”2019年,市委社治委把社区基金会作为年度工作要点,当年提出的目标是70%的区(市)县申请并成立。当年申请成立的区市县很多,但由于启动资金规模要求高,一些区市县被拒之门外(当年要求注册资金的最低标准是800万元)。我记得,青羊区问了我好多次“可不可以少一点?”我说:“这个不可以开价还价的,这是省民政厅要求的。”


市委社治委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已成立的社区基金会,每家享有80万的激励资金,保障前期的基本运营。今年我们继续研究,各位小伙伴也可以踊跃的提出,“生二胎”、“生三胎”当然是要奖励激励的,养孩子也要考虑怎么激励。今天下午还有闭门会议,大家都可以商量,可以提出来。


03

终相见:

成都社区基金会应运而生



成都社区基金会的基本模式


成都社区基金会是区级层面发起,在全省层面注册登记。我们的模式是民政部门监督指导、党委高位推动、秘书处社会化运行、国有企业责任担当。民政部门对社区基金会进行指导监督,社区基金会登记管理部门是省民政厅,也就是由他们发“准生证”;党委部门即社治委进行高位推动。



秘书处采取的是社会化运行。当年为了做这件事情,我专门到外地取经。当时就发现有的社区基金会秘书长是政府委派,整个秘书处就秘书长一个人,这就没有实现社会化。实际上还是政府的绳提一下,社区基金会就动一下,这种情况社区基金会的活力会逐渐萎缩,也很难发展。有了这样的观察,为了避免社区基金会运行僵化,我们就坚持秘书处社会化运行。


基金会的原始资金由国有企业捐赠,虽然成都社区基金会大多数是政府发起,但是出资并不是政府。成都现在已成立的9家社区基金会,除了麓湖社区基金会以外,其他基金会的原始资金均由国企捐赠。


以上是社区基金会的外部关系,其实更重要的是基金会内设的理事会。要使基金会良性运转,前期一定要搭建好理事会架构,基金会战略发展、基本定位、内部治理主要是靠理事会,这个跟政府部门由一个人说了算是完全两回事。


成都社区基金会的定位是致力于公益慈善助推社区发展的融合型组织。去年国务院的文件提“五社联动”,我认为成都早就在实践“五社联动”。但在“五社联动”中,社会慈善资源的分配任务应落在谁身上?我认为应该落在社区基金会身上。如果一个区域的社区基金会发展得好,那么社会慈善资源的投入就会越多。


成都社区基金会与其他重要主体的互动


成都社区基金会与党政部门互动频繁,互动形式多样如党政部门代表进入理事会或监事会。其实成都社区基金会理事会、监事会的代表比较多元,社区代表、高校教师代表、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均有参与。社区基金会定期向党政部门汇报工作,毕竟是党政部门发起的嘛。按照这个逻辑,社区基金会也会定期列席党政部门工作例会。社区基金会的宗旨是推动社区发展治理,需要知道党委政府对社区发展治理的思路。其实,不仅是社区基金会需要了解党政部门对社区发展治理的思路,现在连有些金融机构都特别想了解这些信息。比如民生银行专门设立了一个社区金融管理部门,他们非常有前瞻意识,觉得银行一定得要推动在地的社区发展治理。他们除了直接调研社区的需求以外,也到党委、政府部门了解对金融机构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态度、期待、以及相关政策。


成都社区基金会之间的沟通协作紧密。各家社区基金会之间紧密合作,整体的局面是“众乐乐”,不是“独乐乐”。社区基金会有“603禾伙人”、“再相遇”学员、“鸿鹄计划”学员的身份群体认同,也有“四川社区基金会发展网络”这样交流平台。总体而言,社区基金会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但合作大于竞争。基金会相互合作,才能做得更好更大。


04

又出发:

成都社区基金会的实践效果和未来展望


成都社区基金会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虽然成都社区基金会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各具特色从2018年第一家出现,最长的历史也才4年;最年轻的是金牛社区基金会,像钟部长说的注册登记时间尚不足两年。每一家基金会有自己的特点,今天的呈现实际上不完全代表各自基金会的特点。比如说武侯社区基金会的信托实践,它是从住宅小区的治理开始到现在大力的推慈善信托。我们希望今后武侯社区基金会把信托的领域,信义领域实践透,包括养老信托、预付费信托等等,把跟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方面实践透。成华社区基金会的睦邻友好,但是哪个社区基金会不搞睦邻友好?可能成华的睦邻友好做得更好一些。麓湖社区基金会的实践全方位、多维度,首先是支持由居民变成完整社会人,因为它支持的“共益会”,支持社区协商,支持水环境保护,支持儿童友好,支持社群培育。今天大家还会听到,居民自己众筹一个社会企业,赚的钱又捐到社区基金会这样一个闭环的案例分享。


我记得2018年“头生子”(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出来的时候,我在武侯社区基金会论坛的时候就讲过,社区基金会要完全自主运行,不是靠政府每年投,而是有一笔母基金足够大了之后,这笔母基金本身可以生钱,又动员社会慈善捐赠。社区基金会要去发掘生蛋的母鸡,每生十个蛋给你两个。社区基金会要找很多生钱的基金,而不只指望慈善捐赠,这个逻辑非常重要。青白江社区基金会关注社区体育,新都社区基金会关注社工人才。新都有一个品牌叫“未来社工”,完全是着眼于人。金堂社区基金会是助力乡村振兴,双流社区基金会是社区空间活化,金牛社区基金会是关注社区工作者。这些概括是给各社区基金会贴了一个标签,实际上大家所做的不仅于此。


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路径多元,

涌现一批典型项目


在资源联动、培育人才、社区治理、社区发展、特殊需要人员服务、社区疫情防控等方面,这三年来大家都出了不少力。各种各样的典型项目已涌现了一批,这里不能尽述。如特殊需求人群服务方面,金堂社区基金会有“育苗计划”,麓湖社区基金会有“视界美好”。


我有个观点,
一个事情只要开始出发,不图快,慢慢做,在路上就会不断跟各种力量发生“化学反应”,本地的各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政府力量,以及外地力量都有可能链接进来。


还有一点,刚才谭红波在致辞中提到,举办论坛有利于本地社区基金会被全国基金会看到。我对于社区基金会也有这样的期待。大型基金会有个痛点是慈善资金需要花出去,但是不知道花到哪里,而且要花的接地气。如果成都社区基金会有足够多的优秀项目,并且被大型基金会看到,那成都社区基金会能够争取到大型基金会资源的机会就越多,成都占有全国的慈善资源就越丰富。成都做社区发展治理、推社区营造、推社区基金会的基础良好,有给全国大型基金会协作的条件。当然,今天这也是给各位秘书长提出一个新的课题。


成都社区基金会在促进社区发展治理中

取得一系列直接成效


截至2022年10月,9家社区基金会累计筹集款物价值4,704万元,设立专项基金239支,其中设立社区基金210支。实施项目超过500个,联动社区超过300个,支持机构(执行类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超过200个,服务群众超过500万人次。



筹了多少钱、服务多少人次、支持多少家机构,只是个数据,这背后其实代表各个社区基金会的努力。他们365天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每分钟都在思考这些事情,才做出这样的效果。当然做得还不够,我们还要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数量进一步增加、发起力量

更加多元、社区发展治理更具活力



展望未来,首先希望社区基金会的发起力量更加多元。《成都市“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明确提出:“鼓励社会主体、民间资本按程序发起成立社区基金会。”未来有没有更多的力量一起来发起?完全有可能。我最近调研发现,有的社区集聚的慈善资源已不止800万元,注册资金不一定非得要政府才有这么粗的胳膊来投入。未来,社区基金会不一定仅局限在区级层面,街道层面、社区层面都可以,只要自身的力量足够强。


全市社区基金会数量仍有不足,希望出现更多的社区基金会。推动社区基金会事业,一定要和这个领域的小伙伴们结成联合行动共同体来推动;成都还有哪些想要往这个方向走的,我希望大家前行一步,这八九个社区基金会带着后来的小弟小妹们一起前进。


理想的状况:到“十四五”末,每一个区县都有一个社区基金会,每一个社区基金会都接一串“小基金”,而且每一个“小基金”都是活的。这样的话,整个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活力就会得到空前激发。



指 导 单 位

中国成都市金牛区委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 本文转载自“成都市金牛社区发展基金会”微信公众号